本文转自:浙江日报
本报评论员 高路
■ 本报评论员 高路
想“教育消费者”的百果园董事长,先被网友“教育”了。据《每日经济新闻》报道,近日,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水果贵。他说:“我认为商业就两种,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,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。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条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,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。”上述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,并引发了网友热议。不少网友吐槽,“你们百果园小心被消费者教育”。
从企业营销的角度,确有消费者教育这么一说,指的是通过品牌塑造、品类管理、服务体验等方式,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,是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术语。但在公开采访中,面对消费者大谈特谈,就搞错了对象,更搞错了措辞方式。如果不能意识到两种情境下话语方式的区别,足见媒介素养的欠缺。况且,将心比心,谁愿意花钱被人教育?左一个“无知”,右一个“教育”,高高在上,任谁听了都会感觉被冒犯到了。买或不买都是市场行为,用无知、不成熟来形容顾客的消费行为,实在不礼貌。
另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百果园过于简单地回应了市场对价格的吐槽。贵是一个直观的感受,构成这个直观感受的不仅是售价,更包括品质、服务在内的整体表现,贵得有道理,自然不会落人口实。但如果给消费者一个不过如此、名不副实的感觉,商家或许就该好好反思了。走高端路线并无不妥,但一定得明白,定价是跟品质、服务联系在一起的,定价高,相应的品质和服务质量也得高,如果品质一般,体验一般,售价却很高,让消费者吐槽两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何况该品牌曾多次因为品控问题被曝光,可见贵的底气还不够足。做好品质和价格的平衡,通过选品把关,将这些好产品选择出来,方显商家的能力。
类似百果园这次栽跟头,不是孤例。比如有火锅品牌连锁企业称,“火锅不是为底层人民服务的”“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”,全然忘了火锅诞生于码头文化的事实。还有某刀具企业试图教育消费者,声称中国人切菜用刀方法不对,强调米其林厨师不是这种切菜方法。这些企业初衷都是想通过重新设置消费情景,希望消费升级可以带动产品的销售,为企业定价机制赢得更从容的空间。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,与高价相配的应该是产品和服务品质,而不是自抬身价、自我赋魅。
过去的经验表明,市场会惩罚那些在品质和价格之间举棋不定的商家。如今大众化的雪糕品牌依然是市场主角,曾红极一时的“雪糕刺客”还剩几家?这样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汲取。企业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以好的产品、合适的价格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信任。商家和消费者是平等的,在提振内需的背景下,商家要做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刺激消费,而非用傲慢之态、逞口舌之快,去刺激消费者,制造紧张关系。某种程度上,这次企业主“教育消费者”被吐槽和差评,如果能帮助更多企业主充分认识到这些,在经营和宣传中“避坑”,也是对企业的一种正向“教育”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